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论坛发言要重“论”以立“言”——以我一篇发言稿为例

时间:2022-06-27 12: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坛发言要重“论”以立“言”——以我一篇发言稿为例(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论坛发言要重“论”以立“言”——以我一篇发言稿为例(范文推荐)

论坛发言要重“论”以立“言”——以我的一篇发言稿为例

 

今天谈一谈这类发言稿的写法。

在我参加培训的这所干部学院,学员论坛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教学形式,也是学员之间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要求按学员类别分班进行,每班确定2—3个大家共同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6—8名学员作主题发言,每人发言时间不超过15分钟,然后全体学员展开讨论。

在这个培训班上,我很荣幸也很意外、很突然地被选中,成为本班在论坛上发言的学员代表之一。尽管至今都不知自己为什么会被选中,但说实话,接到发言任务的时候,我心里一点儿也不慌,因为我知道自己“手中有粮”。平时常练笔、勤积累,需要的时候就能派上用场。

但是,战略上可以轻视“敌人”,战术上必须高度重视。从接到任务开始,一有空我就琢磨:这次发言讲什么才好呢?怎样讲才能既恰如其分地展现自我,又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选题的范围,学院已经“框死”了——让我围绕人才工作作发言。这是我分管的工作之一,我心里是有底的。但这个范围还是有些宽泛,一方面,意味着我有较大的可选余地、腾挪空间;
另一方面,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想讲的工作讲清楚,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以“小切口”力求“深突破”——这就是材料界常说的,“要写快,大写小;
要写好,小写大。”

想来想去,我把发言主题确定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快补齐人才短板的几点体会”。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主题,除了缩小切口、以利深耕的原因,我还有3方面考虑:

第一,讲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我所在的省份并不是人才大省,更够不上人才强省,恰恰相反,人才反而是一大短板。这个短板是不容回避的,又是必须努力去补齐的。错误的对面是真理,问题的对面是亮点——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有针对性地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招实招硬招,那不就是工作亮点吗?所以,我的这次发言,可以走“欲扬先抑”“变短为长”的路子。

第二,讲什么必须看场合。我发言的场合是“学员论坛”,论坛不是开会,论坛发言不是经验介绍,“论”的分量和味道一定要足——需要找出可论之处,旗帜鲜明亮出自己的论点,摆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有力的论证,让所发之言立得住,经得起学员的讨论、检验。一言以蔽之,就是论坛发言要重论以立言,立一家之言,启众人之思。

第三,讲什么必须看对象。参加论坛的,有学院的领导、老师,更主要的是我的同学也是同行,他们都是人才工作的内行。这就意味着,大家都知道的“大路货”、各地差不多的“老一套”要少讲或不讲,多讲一些大家注意不够或思考不深、甚至没有想到的东西,让人觉得有新意、有启发;
问题和困难要多讲共性,解决之策要多讲特色、特性,这些特色特性又应当是经过实践检验、可以复制推广的。

按照这样的定性、定位和定向,我很快就写出了自己的发言稿,其中鲜明突出了问题导向,不仅有情况、有措施,还有从实践中得来的体会和思考;
在讲问题、讲做法的时候注重立足本地,在讲体会、讲思考的时候适当跳出本地。为增强文稿的思想性、表达的生动性,我还有意识地引用了几句比较直白易懂的古训名言,加入了一点儿小故事,力求雅俗兼备。

事实证明,我这样的“三定”是精确的,号准了听众的脉,打中了他们的心。发言一结束,好几位同学围上来,向我索要发言稿。在电梯里,又有好几位同学主动说,我们都认为你的发言是最好的。就连学员的培训部主任也给我发来微信,说你“今天的发言太棒了!”

暗地里,我也拿其他同学的发言稿与自己的作了比较。他们的发言,都有可圈可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但也有一个通病,就是发言稿更像是经验材料,偏重于介绍做法,有“观点”缺“论点”,对做法背后的东西、体现规律性的东西挖掘不够,有独到见解的认识性、启发性的内容缺失或偏弱,这是最明显的一点不足,至少我觉得是这样。此外,有的做法还“大而全”,特色亮点混杂在一般性的做法之中,特色不鲜明,亮点不够亮。这样去讲,更像是在“编筐子”而不是在“掘深井”。

我这样说是实事求是的,决不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但为了避免“同行相轻”,我就不展开说了,还是让文稿自己说话吧!

下面是我的发言稿,出于大家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作了一些技术处理,但稿子大体是完整的。

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加快补齐人才短板的几点体会

首先感谢××干部学院和各位同学的信任,给我这次向大家宣传GX(注:地名,下同)、汇报工作的机会。

这次学员论坛,我的“命题作业”是就人才工作作发言。2017年进班子之前,我当过人才工作处处长。去年以来,因为职务变动和分工调整,我开始分管单位的人才工作,也算是“重操旧业”。说实话,近年来GX的人才工作有特色也有起色,但与很多兄弟省份特别是东部地区、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这样的实际出发,我主要想就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补齐人才短板谈一谈,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请教,恳请各位领导、同仁给予指导。

下面,我主要从3个方面介绍一些GX人才工作的实际情况、特色做法和个人的粗浅思考,谈不上经验。

我汇报的第一点是: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近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GX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自己跟自己比,变化很大,用省委书记×××同志的话来说,昔日……的GX,实现了由低收入阶段向总体中等收入阶段、由全国交通末梢向区域性交通枢纽、由相对封闭的边陲地区向面向××开放前沿、由人民生活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也正如×××同志分析的那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GX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没有变”:一是GX仍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这个最大省情没有变。二是GX仍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这个最大实际没有变。当然,随着去年我们全面完成×××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贫困村、××个贫困县的脱贫任务,这句话可以改为“GX仍是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战场这个最大实际没有变”。三是GX仍处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阶段这个最大特征没有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GX人才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

这里,我简要列举一些比较能说明问题和差距的数据。从人才资源状况看,目前GX每万人口中拥有人才的数量为×××人,仍低于2015年的全国平均水平(××××人)。从领军拔尖人才看,我们拥有的“国字号”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只有×××人,还比不上一所排名靠前的“双一流”高校。从人才承载平台看,GX仅有×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全省没有一所高校进入“985”高校和世界一流高校建设名录,只有×所“211”院校、×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录;
全省仅有×个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仅占全国的××%;
中国企业500强,GX仅有×家本土企业上榜,占×%;
中国民营企业500强,GX也仅有×家,占×%;
GX本土A股上市公司××家,仅占国内上市公司总数的×%。我如实“坦白”这些情况,并不是自曝“家丑”,更不是为了“哭穷”,而是想借此说明,正是因为底子薄、基础差,GX的人才工作反而大有可为、潜力无限。

相信很多同志都听过两个推销员到太平洋小岛上(另一说是到非洲)卖鞋子的故事,我就和其中那位持乐观态度的推销员差不多,从岛民不穿鞋子中,看到的是巨大的商机。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因为GX的高端人才基数小,只要努把力,效果就很明显。比如,2016年以来,我们拥有的“国字号”人才几乎翻了一番,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也增加了近50%;
最近,GX有×名专家同批入选长江学者,和全省现职长江学者的总数几乎持平。

我汇报的第二点是:在自身培养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用开放合作的办法集聚人才是一条捷径。这方面,GX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借国家重大人才项目之力。在配合实施……等重大人才项目过程中,我们不仅积极主动地争取支持,还在省本级逐一配套设立相应的人才项目,努力壮大人才队伍的根系,形成“国字号”人才的储备库、蓄水池。去年以来,在××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围绕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深入开展××××试点工作,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两年纳入试点范围的省份。二是借全国知名高校之力。从2011年开始,我们率先定向“985”高校招录选调生,并逐年扩大招录范围和规模。目前,定向招录高校已达××所,涵盖绝大部分“双一流”高校,共招录定向选调生××××多名。我们还与这些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把招生倾斜、师资带培等作为合作重点。三是借××××博览会之力。我们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互促互动,从2014年起在××会期间举办“××××”系列活动,2016年起植入“××××××成果展”,之后常办常新,不断扩容升级,展览面积从400平方米扩大到2万平方米。去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为期3天的展会仍吸引了××万多名专业采购商参加,线上××个国家和地区×××家企业、×××位高层次专家参展,×××万人次现场观展,×××万人次线上直播观展,达成合作意向×××项,意向金额×××亿元。与此同时,还配套建立了“×××××人才基地”、“××××网”和GX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在网上构建了永不落幕的展会。去年,我们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创新举办高层次人才云聘会、重点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线上招聘活动,吸引近×万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应聘。2019年以来,探索建立省本级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专项编制保障机制,每年调剂出×××个编制,专项用于支持本科院校、公立医院等编制紧缺的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四是借GX籍优秀人才之力。我们积极创建在外GX籍人才库,集中入库专家人才×××名,GX籍院士和科教领域杰出人才基本实现全员入库。在此基础上,举办在外GX籍杰出人才代表回乡交流系列活动,让他们担纲家乡的“人才大使”。这些做法,尽管有先有后,但我们不是“猴子掰苞米”式地掰一棒丢一棒,也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而是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力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时,我们还认识到,人才是“使之欲适,任之欲专”,不能盲目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帽子”高、“牌子”响并不见得就实用、就管用。所以,我们尤其注意瞄准需求靶向引才、区分层级错位引才、刚柔并举多方引才,力求“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

我汇报的第三点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也可以构建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讲到人才政策,很多同志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支持力度有多大、有多少补贴、有什么优惠,说白了,就是能拿出多少真金白银。GX的财力还比较有限,比这个我们真比不了。但是,硬件不足可以软件补,投入不足可以服务补。我们既要努力提升政策的“含金量”,更要着力增强政策的“创新性”、提升政策的“兑现度”、扩大政策的“受益面”。我们的定向选调生工作就是这样。我接触过不少全国知名高校的领导,他们普遍认为,从全国范围看,GX的定向选调政策未必是最优厚的,但一来政策出得早,二来兑现程度高,所以政策效应得到了充分释放。这就启示我们:投入大、待遇好、平台高是一种比较优势,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也是比较优势,抓得细、落得实、覆盖广同样是比较优势。对GX这样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来说,打造后两种比较优势可能更符合我们的实际。

政策落实效果怎么样,不能光靠作部署、发文件、听汇报,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带着政策去找人才,而不是让人才自己去找政策。很多有流动意愿的人才都会问,你们那里有什么优惠政策,你们能给我什么特殊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强化按需供给;
在使用政策时还要做到精准投放,从现行的多个政策文件中把适用于某位人才的政策抽取出来,打好包、送给他,该解释的解释清楚,不能让人才自己去找文件、找政策。对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更要做到“一人一策”“一事一议”。二是不仅要换位思考出政策,更要换位沉底抓落实。××局曾会同××部,一起到××中心为××院引进的外籍人才办理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手续;
到一些省市的宾馆、火车站、机场、银行,实地检查永久居住证的使用效果。这种不打招呼、直插现场、亲自办理、亲自体验的好做法好作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起步之年,必须更好发挥人才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乘着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的东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做好GX人才工作。按照全省××××会议的部署要求,着力在“六个量”上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一是把握时代变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这个大变局,反而加速了××科技人员的回流,这也是加强××引才工作的重要“窗口期”。我们要善于危中寻机、因势利导,以非常力度、非常举措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扩大人才增量。聚焦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科教振兴、自贸区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重要领域、重点区域,出台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专项人才政策,开展更具影响力的招才引智活动,采取特聘岗位、人才驿站、学术论坛、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柔性引才方式,广开进贤之路。三是稳住人才存量。GX不仅人才资源总量偏低,一些市县特别是基层单位、教育、医疗等行业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问题。我们将做实做深做细“三个留人”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健全完善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贴心服务、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四是提高引育质量。既在“引”上发力,又在“育”上聚焦,着力推动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瘦身健体”,在项目设置、衔接配套、资源配置、引育支持功能发挥等方面加强统筹,形成定位更清晰、层次更分明、衔接更紧密的人才项目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力争在院士等“国字号”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新的更大突破。五是激发人才能量。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帽子、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励广大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六是壮大工作力量。目前,GX人才工作“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据了解,北京、海南、深圳、厦门、银川等省市已相继设立人才工作局。我们将向这些地方学习,争取把充实党管人才力量作为今年筹备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带来的最大“利好”,让人才工作从“小马拉大车”变成行稳致远的“大马力机车”“新发展动车”。

比较出真知。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发言作比较,我对论坛发言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回过头来看,以前自己起草这类发言稿的时候,在“论”这一点上更多地是凭直觉去做。有了这一次自我复盘和总结,今后再遇上这样的机会,一定会做得更好,从有意无意的“自然”走向成熟理性的“必然”。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