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共同富裕内涵及意义作文

时间:2022-06-16 11:4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内涵及意义作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共同富裕内涵及意义作文【精选推荐】

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4篇

【篇1】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滨海新区区委党校 王玉华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梦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目标,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有利于人们更科学、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思想,进而用这一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实践,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1、对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共同富裕”这个词常常与邓小平这个伟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中国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过程中,也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和目标。他始终把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他的社会理想。他认为,要“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所暴露出来的剥削、物欲、不平等等罪恶和弊端,他十分警惕私有制和贫富两极分化,提出社会主义就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发展生产力、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1953年至1956年毛泽东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并认为这种改造“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2]。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解决供求的矛盾,并把生产力是否发展作为衡量执政党业绩的主要条件:“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有帮助及其帮助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富强起来,除了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之外,还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的报告中明确表明广大农民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社会主义再无别的出路。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他认为全国大多数农民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他进一步指出,合作化是使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在这方面,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思想,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可见邓小平把对发展生产力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对毛泽东关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

(2)高度重视农民富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毛泽东非常关注当时5亿多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认为“农民的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5]。为了使农民摆脱贫困,他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组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农民观的合理因素,从改善和稳定的大局出发,强调“中国社会是不是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是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能不能好起来”[6]。为使广大农民摆脱贫困,邓小平支持和倡导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三)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毛泽东在60年代初期明确指出“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比较先进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界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但遗憾的是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和“文革”的发动,这个设想并没能实现。邓小平在认真总结毛泽东时代的历史经验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三步走”战略:从1980—1990年,用十年时间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二十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至于毛泽东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时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所出现的偏差和失误,邓小平引以为戒,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共同富裕观。例如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方面,毛泽东没细致考虑到我国各地区之间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平均主义的做法严重束缚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平均主义虽然避免了分配中的差距,但是却造成了共同落后和贫穷的现象。从毛泽东时代走来的邓小平亲身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亲眼目睹“大锅饭”平均主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他强调“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7]。邓小平从国家大局出发重新审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再比如,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毛泽东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采取“大跃进”运动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式,这不但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妨碍了社会主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邓小平则采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式,不但解决了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

应该看到,由于客观因素和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和过分急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因而他在实现共同富裕问题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实行了一些脱离中国实际生产力状况的经济政策,导致他的美好愿望与落后的现状形成剧烈反差。邓小平正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中合理的正确的东西、纠正他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中存在的偏差和失误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理论,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之路。

2、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完整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社会主义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是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结果。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少数个人的贪欲,而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繁荣的成果应该由人民共同享有和支配。邓小平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应始终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一是共同富裕”[9]。邓小平在1986年9月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财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10]。因此,社会主义作为比资本主义进步的一种制度,一方面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物质财富不能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应该为大多数劳动人民占有,否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法体现。邓小平说:“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11]。为了改变目前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现状,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下个世纪中叶,等到我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时,“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12]。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说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出现两极分化情况,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但得不到体现,反而会使人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2)“先富”是达到“共富”的必要途径。历史经验表明,同步同时富裕是不可能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起示范和引领作用,然后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教训时所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13]。正是因为平均主义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邓小平强调“打破‘大锅饭’的政策不会变”[14]。现实国情决定“先富”是达到“共富”的必要途径。

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这种事物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决定我们做任何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整体水平与部分发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比较落后,不具备实现人民同时、同步富裕的物质基础,而且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也有很大差别。必须承认我国各地区间的发展与收入的不平衡现状,对一些条件好的地区、一些能力较强的人群,我们应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允许和鼓励这部分地区、这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相反,如果我们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不重视个体劳动者能力的差异,盲目追求共同富裕,就必然会重新导致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就必然严重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仍会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让先富者帮助后富者、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因此,在我国要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走这条有中国特色的先富帮后富之路。

(三)农民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健。在中国,农民仍然占多数,经济发展的短板在农村。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反复证明:农民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始终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农村改革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其目的就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明确指出:“我国80%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5]。邓小平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6]。他多次强调:“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17]。只有占中国80%人口的农民富起来,中国才算富起来;相反,“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8]。

(四)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好和基础。邓小平指出,中国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一定需要内外结合,同时要必须脚踏实地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邓小平总结我国经验教训时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19] 他认为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在同世界其他国家隔绝的状态,根据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我们自身的因素导致的结果,因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我们的不支持乃至反对,让我们处在一定时期的闭关状态。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左右中国开始具备了与世界国家增多交流合作的条件,但当时我们的状态确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现在我们算是学会利用这个国际条件了,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就要加大对生产力的投资力度,加大对解放生产力的空间,冲破传统的制约,为今后我们的发展开辟更广泛的途径。在新的发展阶段,改革能快速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真正的到达共同富裕这个目标建立雄厚的物质根基。我们不能封闭的建设自身,而且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要在短时间内加速生产力的发展,全面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最终达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就要广泛的使用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脚步。我国应该全面发挥中国的强项,全面的实现改革开放,广泛的利用历史优秀的果实,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吸收对自己有意的各种方式,实现全面进步,争取早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社会的发展进步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标杆,这更是完成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标准,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完成共同富裕目标的保障。邓小平深刻的全面的指出,人民的物质水平过低或者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不快这都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要加大对资金的投入,政策上的支持来改善我国的困境。要加快促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而且当时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不高,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必须在鼓励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大力加大对其他类型经济的投资力度,以此达到全面的实现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目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邓小平一直认为,在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证。早在1985年8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我们总的原则是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2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证。邓小平在考察当前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做的结论,认为中国有十亿人口,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达不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21]。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从国际上来讲,西方国家假借“人权”千预内政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和平演变和分裂分子危害我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这需要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强大威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从国内来讲,少数人利用国家政策上的某些漏洞搞非法经营、走私贩毒,党内也有一些腐败分子搞权钱交易、到处“寻租”,这些不良现象严重污染社会环境,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如果不利用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严厉打击类似的经济犯罪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很难一如既往地顺利进行。第三,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时就特别强调,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摆脱落后状态,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建设。而在目前国内,有力量维护国内安定团结、有能力领导经济建设的力量唯有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且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在各行业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第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支柱。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民族的振兴,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它不断地指导人们投身于社会实践,把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逐渐地变为社会现实。

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针对性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认真学习并深人领会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我们把握方向、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政治方向。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目的和发展道路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从全局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斓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人而又系统地探讨和掌握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这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指导着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党的十八大把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并位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之一。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不仅从理论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且前瞻性地提出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设想。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如何调整国民收人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指导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要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同时也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的思想。

(三)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在新世纪新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时间紧迫,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认真学习和系统研究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实践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树立必胜信心,更加自觉地埋头苦干、顽强拼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9:442.

2.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

3.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79.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3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1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993:22

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5.

1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18.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1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2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2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22.

【篇2】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浅谈共同富裕

基本内容

形成条件

如何实现

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二、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
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
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

  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


  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


  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


  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
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
(1) 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

(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

(3) 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 医疗问题 b) 交通问题 c) 教育问题 d) 房价问题 e) 官二代、富二代问题 f) 其他不公平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

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篇3】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关于共同富裕,马克思讲过,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
恩格斯讲社会主义公平分配,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实现形式,都不能偏离共同富裕这一总的趋向;
毛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
小平同志特别讲,要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如果仅仅少数人富有,就会落到资本主义,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走到邪路去了,胡锦涛同志也一再强调,一定要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所以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多少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

 这组数据的背后隐含了一个国家的十年奇迹:GDP年均增长10.7%,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9%的增速;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135美元提高到5432美元,年均增长10.1%,迈进“中等收入”国家门槛。

  “中国奇迹”背后的秘密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作了精辟阐述:“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篇4】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解读

刘世敏

【期刊名称】《法制博览》

【年(卷),期】2018(000)032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体现与追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新的变化,对其的内涵解读对全面认识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总页数】1页(55)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

【作者】刘世敏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4.7

【相关文献】

1.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解读 [J], 刘世敏[1]

2.共同富裕在新时代视野下的动态解读 [J], 伊全胜; 郭浩

3.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研究 [J], 吴洁; 吴浚哲

4.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J], 李义丰

5.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视阈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探究 [J], 郝飞飞; 闫永超; 葛玮钰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作文 内涵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内涵及意义作文 共同富裕的内涵及意义作文 关于共同富裕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