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

时间:2022-06-28 09:1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完整版】

2022年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4篇

第1篇: 2022年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

  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讨论稿)》。该会议深刻阐述了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谁来种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等多个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以下是201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

  总体观点: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比以往更加强调粮食安全。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激励农户家庭经营的合作与联合,让农业经营有利可图。以上意味着农业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也会大大上升。

  用“四最”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改善农村环境、强化流程监管。强调食品安全将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将给农业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以下我们对本次会议涉及的农业地位、粮食安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食品安全等几方面重要精神进行解读:

  1.农业地位

  会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点评:此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一脉相承。加强农业地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是中央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核心目标。

  2.粮食安全

  会议指出:“关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点评: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的第一条工作任务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6亿吨,实现“十连增”,在此背景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粮食安全和耕地红线,缘于粮食生产存在潜在隐患,即当前主要靠较高的价格维持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如果价格与国外接轨,一些便宜的粮食进入中国,将冲击粮食安全。因此,政府提出要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

  3.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发生分离,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变化的新趋势。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点评:中央已经非常明确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拥有承包经营权,而土地经营权鼓励流转的方针。在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保障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稳定。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和本次会议明确了土地承包权的抵押、担保等权利,放活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集中、规模经营,这些意味着农业用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将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也会大大上升。

  4.食品安全和“谁来种地”

  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提高种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

  点评:强调和重视食品安全是政府保障民生的关键手段之一。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整个产业链要有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需要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才更容易监督监管,将给龙头种子企业、饲料企业等更大的发展空间。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和本次会议较以前更近一步,鼓励土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农业企业流转,大力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上市公司将迎来很大的发展机遇。

第2篇: 2022年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传达提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回良玉副总理的讲话和《决定》(讨论稿)之中。

一、关于去年“三农”工作总结和农业农村发展形势

20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历尽艰辛、砥砺奋进、再创佳绩的一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成功应对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和非常复杂的外部环境,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极不寻常的显著成就。突出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首次“七连增”。粮食总产10928亿斤,亩产达到663斤,总产单产双双刷新历史纪录。二是农民收入增量再创新高,实现了连续7年的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800元,实际增长10%左右;
增量650元以上,刷新历史记录。7年增加3100元以上,年均增加450元,是历史上第一次。三是改善民生力度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大幅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快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人数和人均补助水平继续上升,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明显加强,全年解决了6000多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四是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增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继续推进,农村教育“普九”债务化解任务基本完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模迅速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供销社改革有了新成效。五是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纳入财政保障。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四议两公开”等做法逐步推广,农村社会保持安定祥和。

成就来之不易,归纳起来,主要是“六个有力有效”,即中央政策支持有力有效、科技装备支撑有力有效、市场价格拉动有力有效、抗灾救灾应对有力有效、改革举措推动有力有效、各方工作协同有力有效。

“十一五”的5年,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发展、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完善、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5年,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5年。5年来,增产增收取得标志性成果,农村公共事业取得历史性进展,农村改革实现阶段性突破,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得到系统性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积累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农村发展道理。

2011年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不可低估,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不可低估,农业生产面临的市场风险不可低估。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忽视懈怠的倾向有所抬头,挤压侵蚀的现象有所增多。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困难之多、压力之重、挑战之大,是这些年来从未有过的。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中、紧迫感、责任感,切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奋力夺取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新胜利。

二、关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化同步”是我们党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三化同步”丰富和发展了“重中之重”、统筹城乡、“两个趋向”等重要思想,对推动“三农”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客观规律。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能否实现“三化同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国际国内、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揭示,“三化同步”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是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问题相当突出,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发展不协调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制约。要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尽快形成“三化同步”的良好局面。

2、“三化同步”是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新趋势的必然要求。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农产品供求进入紧平衡阶段,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阶段,农村劳动力进入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工农城乡关系进入互动增强阶段。这些新变化新趋势,对“三化同步”推进既提出了要求和压力,也带来了契机和动力。

3、“三化同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原则。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中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要加快建立健全保障“三化同步”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

4、“三化同步”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新思路新举措的重要遵循。各地区各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切实体现“三化同步”的要求,真正把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从战略上研究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三、关于今年和“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遇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着力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着力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

1、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今年“三农”投入要做到“三个重点、三个确保”,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
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入力度,保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2、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稳住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进度。抓紧制定实施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加快健全粮食生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地方配套,继续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产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提高早稻良种补贴标准。支持优势产区发展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和木本粮油。下大力气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继续利用好优质产区的生产能力,加大销区就地生产和就地供应力度。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园艺产品、养殖产品标准化创建和规模化种养。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力度,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3、大力改善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调控,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农超对接,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规范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规则。支持骨干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系统、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搞好农产品市场调控。继续提高小麦、稻谷等重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措施,搞好生猪市场调控。

4、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强化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紧制定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力争到2020年新建8亿亩高标准农田。

巩固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推进成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加大种业研发投入,提高种子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支持开展商业化育种,对育繁一体化龙头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加大力度支持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选择部分有条件的地方整乡或整县(场)推进。扩大粮食丰产工程实施范围。加快农机推广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争今年完成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任务,将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支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和区域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继续发展跨区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技术培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实施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抓紧出台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具体政策措施,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工作。扩大林木良种、造林、森林抚育、森林保险保费等补贴试点范围。探索建立湿地、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力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快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地区人工增雨抗旱防雹工程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

5、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努力确保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着力优化种养结构,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重视发挥小城镇作用,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农民工就业指导和服务。

努力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继续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公路、沼气、危房改造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供水、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村商品配送和连锁经营信息化水平,健全家电下乡等售后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建村下乡试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努力确保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新的提高。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改革,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网络。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工作,继续扩大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加大对残疾人生产扶持和救助力度。制定和实施未来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相关规划。

6、深入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全面深化、整体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开展统一经营服务。研究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耕地保护补偿试点,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模和范围。

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依法开展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继续开展其他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全面推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推进农垦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和业务的财税、货币等政策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要增加“三农”信贷投放,特别是增加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推动村镇银行、信贷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兴金融机构健康发展。扩大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业务。健全农村金融分类监管、差别监管制度。加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力度,扩大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探索开展农村住房保险、小额保险、农机具保险、渔业保险,研究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认真做好其他各项改革工作。对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进城落户和相应待遇问题。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住房租购、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等实际问题。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完善注册登记、税务管理等办法。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

四、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会议重点部署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要加强水利,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指示。第二,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着力消除水利的瓶颈制约。第三,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水利基础。第四,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名族的心腹大患,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第五,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三农”政策的同时,有必要选取水利等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第六,水利改革发展任务极为艰巨复杂,需要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中央首次就水利专门出台综合性文件,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全面部署水利改革发展,既是基层干部群众、“三农”战线同志和社会各界的热切期盼,也为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做好新形势下的水利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把握以下重大原则:一是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实行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水利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引领带动全社会协同治水兴水;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构建更加完善的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一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兴农田水利。按规划实施大型灌溉区、重点中型灌溉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二要围绕保障防洪安全继续加强江河治理。在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重点区域治理等薄弱环节。三要围绕保障供水安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采取建设水源工程、调水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其他非工程措施,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四要围绕保障水资源安全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强投入保障机制建设,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1倍。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强化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加强水利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等领域的法律法规,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

五、关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一要提升“三农”工作的领导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落实“重中之重”要求,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县(市)、乡镇党委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确保力量不削弱、工作不放松。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要加强综合协调,涉农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并注重农村工作与城市工作的有机衔接、互促共进。二要打牢坚实的组织基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推进在农村新型经济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和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三要造就过硬的干部队伍。提高“三农”干部工作能力,优化“三农”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要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带着“四情”做工作,做到服务农民有感情,开展工作有热情,开拓创新有激情,献身事业有痴情。五要巩固和谐的社会局面。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集市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3篇: 2022年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

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上)

2020年公需课 试题与答案

100分答案!

第4篇: 2022年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

2019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下)

2020年公需课 试题与答案

100分答案!

推荐访问:会议精神 体会 中央 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 2022年中央农村会议精神体会 202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