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申请书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

时间:2022-06-20 14:5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全文完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4篇

【篇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

吸取世界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即有巨大的胜利和长足的发展,又有严重失误和重大突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概括起来有:1、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把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发展方向不变的重要前提;
2、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确保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国家防腐拒变的根本保证;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有效途径;
4、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进行艰难的探索,在把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做法,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失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这些经验主要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它高度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改造社会,这种自觉的能动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产党正是有了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才站得高、看得远,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四个主要时期(即苏联的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中国的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之所以能取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各项成绩,首先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科学总结。以任何理由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反复证明,如果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或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名词,把杜撰的理论随意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都会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伤害、歪曲,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教条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它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僵死的东西,割断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以及客观实际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正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 

   二、科学把握时代变化和各国国情,立足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像的乌托邦,而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中依据现实条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动和实践。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的本质,不是在实践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正和发展已有的认识,而是用固有的观念剪裁现实、从而使社会主义陷入某种空想的误区。因此,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去认识社会主义,从各国国情出发去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 首先要科学地认识世情,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能用一个世纪前的眼光去看待今天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去认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其次,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国情、认清各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从现实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是列宁对俄国的落后及其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深刻认识,才会有十月革命这个战略选择,也才会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是毛泽东的科学论断。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无论苏联东欧还是中国都出现过对本国国情判断失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后,终于能够正视自己的国情,做出了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结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现实基础。  

三、对待资本主义,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积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搞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社会主义作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更高类型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它同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基本制度是对立的。但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还有继承和相互联系的方面。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也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特别是在东方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基本条件“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而看不到或很少看到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还有学习、借鉴的一面。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封闭和半封闭的重要思想根源。

十月革命后,列宁从一个小农国家在资本主义包围中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出发,根据生产商品化、社会化而形成的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强调指出:“利用大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便不会实行社会主义”。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思想和政策,特别是在30年代大危机后,住住时机,购进大批资本主义国家倒闭工厂的先进设备,同外国鉴定技术协定,接受外国信贷,聘请外国专家的技术工人等,这些举措对苏联短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二战以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后,斯大林提出“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个经济体,相互对立和斗争的,没有合作和依从,这就否定了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联和的必要性,违背了世界经济国际发展趋势,违背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历史趋势,似的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封闭性经历,妨碍了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邓小平在谈到中国的经验教训时指出,“建国以后,人家封闭我们,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也是闭国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建设是不行的。”近2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结束了长期以来的闭关自守的状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民族自信心实行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

  四、正确认识本国以及其它国家一系列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是根据该国国情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往往带有民族特色、具有相对性。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正确对待本国经验,搞惟我独革,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各国实际强行要别国照搬自己的经验,必将给别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现实的社会主义道路并非只有一条,然而教条主义却使斯大林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不仅使这一模式本身失去自我完善的机能,也给那些照搬这一模式的国家造成严重后果。应当牢记这一深刻教训,科学地对待本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实践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始终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新时期重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也不照搬其它国家社会主义改革的模式,但充分注意汲取和总结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正反经验,实现了理论创新。 在当今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把社会主义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作为这一实践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总结,邓小平理论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具有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普遍意义。它要解决和回答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它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及一系列重要理论,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普遍真理的认识,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最终的和惟一的表现形式,我们不能自我陶醉或把自己的经验神圣化。

这一实践过程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我们必须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结合的新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不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新统一,从而达到理论与时俱进、实践充满活力。

纵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既是凯旋进行的辉煌时期,又是接连受挫的特殊情况。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我们认真吸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信我们最终实现中国梦。

【篇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政治方面: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根本制度,同时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现代意义上的我国政党政治形成于上世纪初。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进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长期艰苦探索和奋斗,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在长期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中外历史上政党政治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我国的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启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的实践。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两次同国民党进行合作,特别是不断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隆重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独特优势,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关系。

经济方面:在制度层面上,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同坚持改革开放紧密结合起来: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坚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因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

尽管目前不少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步履艰难,但与改革前相比,其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抓大放小”战略和“三改一加强”的举措得到有效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在积极进行。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容。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成分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彻底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公有制格局。国有经济的结构有很大的调整,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大大增加

文化方面: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二、文化自信:传承、开放与超越。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三、文化自强:方向、目标与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

【篇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 拨乱反正

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如图,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针对的是(D)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二月逆流”

C.“反击右倾翻案风” D.“两个凡是”的方针

2.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四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B)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毛泽东思想

3.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D)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C)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5.《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C)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知识点2 拨乱反正

6.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B)

A.彭德怀 B.刘少奇

C.林彪 D.江青

7.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D)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03  能力提升

8.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D)

A.实行人民公社化

B.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9.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有(C)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开始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答案:1978年底,北京。邓小平。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答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了“弘扬爱国情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一路筑梦风雨兼程】

(1)小婷同学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逐梦历程时,制作了一张知识卡片并向同学们展示了其中的片段,请你帮她完成空缺的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949年10月

__①__成立

1956年底

__②__完成

1978年底

__③__召开

答案:①新中国;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

【梦想绽放砥砺前行】

(2)在小组讨论中,小冬同学就上述卡片所填的三个重大事件分别从“开启新纪元”“确立新制度”“伟大的转折”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请你据此也作扼要说明。

答案:“开启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确立新制度”: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同心筑梦气势如虹】

(3)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通过探究和交流,你感悟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答案:百折不挠,众志成城;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亦可)

04  直击中考

12.(2017·益阳)以下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该记录反映的重要会议是(D)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3.(2017·呼和浩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前提的是(D)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

D.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篇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全书即按共和国60年的时间脉络,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平发展等诸角度,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初步探索、道路开辟到不断发展与深化并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飞跃的历史轨迹,系统地阐述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袁秉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究》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原文出处】《求实》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200010 ,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

【参考文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期
【原刊页号】21~23 【分 类 号】D1 【分 类 名】社会主义论丛
【复印期号】200102 【 标 题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内涵新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共产党为领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主线,以改革开放路径为平台,以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配套、协调的科学体系。

道路的开辟:

50年代,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9年国庆30周年讲话,重新解释四个现代化,点明了道路的内涵。

1981年《决议》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年邓小平十二大开幕词创造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007年中共十七大完整概括道路内涵。

2012中国十八大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现实依据:基本国情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主要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总体布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文明生态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

“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概念在以前是没有的,它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果,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理论贡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先后提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为“苏联模式”。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但众所周知他的探索实践没有获得成功。

  邓小平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排除“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他批驳社会主义贫穷论调,对毛泽东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予以纠正,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发动和平演变攻势等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提出要与时俱进,反对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和做法,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用科学的眼光把握规律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世纪,随着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国际国内环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富裕、和谐、文明、安定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面对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问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回答两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十七大作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重大论断,从我们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到十七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七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要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意义上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内涵比较宽,涵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的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所回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表述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依据这个表述,我们可以从五个层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政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党的领导是坚持走这条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离开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会走上别的道路。

  

二是制度依托。

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也就是坚持哪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体制)。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政治方面,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在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它为依托,促进中国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三是发展内涵。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尤为迫切。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和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四是路径选择。

发展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问题。路径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展开一点有两类:一类属于动力系统,一类属于条件系统。在发展动力方面,一要坚持科学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发展,三要坚持开放发展。在发展条件方面,一要坚持稳定发展,二要坚持和谐发展,三要坚持和平发展。

  

五是目标指引。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张峰认为,对比这两个界定会发现有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删除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会删除这句话呢?是因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重要吗?决不是。主要是因为与接下来专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重复。这样能更明晰地表达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各自的含义。当然也有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作用。

  二是增添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内容。具体地说,加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丰富为“五位一体”的需要。加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价值取向的新要求,更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界定,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新成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坚持又要拓展的创新精神。

 张峰说,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界定,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其他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着七个基本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七个基本要素

  党的领导、国情基础、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价值取向、奋斗目标。

党的领导: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党的领导,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有领路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虽然会犯错误,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善于从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恩格斯曾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善于学习的伟大的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决不走回头路。中国共产党虽然有一些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但党消除腐败的决心是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虽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中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敬重。

  国情基础:“三个没有变”

  国情基础,即“立足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的道路,而不是别的国家的道路,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概括地说,就是“三个没有变”。

  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但总体上说还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现在我们才走了一半多的路程,任重道远。因此,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

  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存在着多种矛盾的情况下,其中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只有牢牢抓住并全力解决主要矛盾,才能促使全局发生根本性改观并使其他矛盾迎刃而解。当前我国社会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是前所未有的,但为什么群众还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根子就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日益增长的,不会静止在一个水平,而我们包括精神生产在内的社会生产在一定阶段又总是难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因此,党和国家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才能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三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的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但我国是不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了呢?不是。以人均GDP为例,2011年我国为5400美元,排第89位,仅仅相当于第1位的卢森堡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第14位的美国的近九分之一,不到第18位的日本的八分之一。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只不过这个发展中国家最大而已。

  基本路线: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弄清楚基本路线是什么。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三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简要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是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基本路线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三个要素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邓小平同志对坚持这条基本路线极为重视,他再三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并且强调“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建立起来的,贫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不利的起点。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 “四人帮”鼓吹“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硬把社会主义与贫穷联系在一起,似乎越穷越革命,越穷越是社会主义,搞阶级斗争为纲,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认识到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治穷,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自那时以来,历届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今天是不是还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呢?仍然需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不同的是,今天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有所变化,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伟大的事业,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就需要有一个总体布局,以便全面谋划、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之一,并专门用一个部分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使这一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起来。

  鉴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值得详述。

  首先是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次是提出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再次是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伟目标。

  再次是提出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的思路、得力的抓手、落实的办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价值取向,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的新内容,既有现实的针对性,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又有深刻的理论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新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重新强调了这一思想,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鉴于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现实,现在更加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我们很难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是在搞社会主义,而且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能够表明我们党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防止两极分化的坚定决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中,目的就是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

  奋斗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目标明确。总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表现为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社会上和谐,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而伟大的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需要用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骤然来到的,需要先行实现我们的阶段性目标,这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我们过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寓意深刻。其一是突出了小康社会作为目标的含义。“建设”是一个过程,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已经是建设。而“建成”是一个结点,是一个成果,是到一定时间实现的事情。二是突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把握和信心。当一件事情我们开始做而离实现还很远的时候,我们讲建设。而当这件事情我们有把握有信心一定能够实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讲建成。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接近实现。2002年我国经济总量12万多亿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47.3万多亿元人民币。

  当然,小康社会目标不止是经济指标,还有其他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宣布已经建成小康社会,还要继续为小康社会而奋斗,但小康社会的实现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这也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倍增的新指标,并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将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七个基本要素,既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也是判断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只有坚持不懈地以此为遵循,我们才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总结

由邓小平提出和概括、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内容准确的表述。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共产党为领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主线,以改革开放路径为平台,以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配套、协调的科学体系。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