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发言稿 >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

时间:2022-06-09 1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优秀范文】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4 篇)

 目

 录

 1.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2.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3.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4.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2020 年,杭州市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在省科技厅的关心和指导下,紧扣目标,真抓实干,用硬招实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奋力展现“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贡献科技力量。

 杭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 2019 年度达 530.4 亿元,较上年增长14.2%,投入强度 3.45%;1-11 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2088 亿元,同比增长 8.3%,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 64.6%;新增国家高新技术

 企业 2440 家,新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4200 家;技术交易额 432 亿元,同比增长 16%。连续 10 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中国城市”。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 25 位。

 过去一年,杭州市科技局始终凝心聚力抓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干部队伍建设焕发新活力。以“五员领创 科技争锋”党建品牌活动为抓手,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二是抓“六稳”促“六保”,确保“两手硬、两战赢”。第一时间制定防疫情促发展 9 项举措,立项 49 项防控专项,创设“应急保”“杭信贷”“10 亿元复工复产专项”等科技金融产品,其中“杭信贷”入选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三是注重顶层谋划,全域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出台杭州科技新政,编制“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探索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获科技部推广应用。四是强化主体培育,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新增国家备案众创空间 24 家,入围省优秀众创空间 17 家,占全省的 57%。国家级孵化器连续 8 年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一。五是做强科技金融,赋能企业跑出加速度。市引导基金总规模达 260 余亿元,累计投资 110 余亿元,投资企业中仅 2020年就有 10 家企业上市,累计培育出上市企业 47 家。杭高投在中国创业投资机构 50 强中位列第 26 位、年投资规模位列第 6 位、投资中小企业位列榜首。六是优化创新生态,人才引育取得新成效。开展“揭榜挂帅”活动,推出张榜项目 406 个,数量全省第一,其中线下发榜项目总标的额近 12 亿元。获全国首批《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权限城市。

 进入新发展阶段,杭州市科技局将围绕“一切为了科技创新、为了科技创新的一切”,明晰定位,设置目标、完善体系,强化考核、创先争优,为杭州为全省“十四五”开局起步提高科技贡献度和支撑力。2021年市科技局将加快谋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的“一个中心”创建;将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人工智能试验区建设方面,加快推进“二个区”建设;将立足“十四五”开局之年、“改革创新年”、“作风建设深化年”的“三个年”站位,加快搭建我市创新发展的“四梁八柱”;将积极打造并完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基础研发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引才引智体系、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区域创新与合作体系为主的“六个体系”。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一年来,温州市系统构建“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格局,以超常规举措打造人才引领优势、创新策源优势,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交出高分答卷。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活动覆盖率等 4 项科技进步指标全省第 1,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科技企业“双倍增”累计数等 8 项指标全省第 2、第 3。率全国之先实施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发行我国首单技术产权资产融资专项计划。全市累计引进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38 个,累计建成国家大学科技

 园等省级及以上孵化平台 90 家,国家自创区全年引进落地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 68 个。

 (一)狠抓科创大平台建设,“一区一廊”逆势提速。国家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稳步推进,国科大、浙大温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发挥实效,科思技术、光子集成研究院签约启动建设。北斗产业基地、中国眼谷、基因药谷正式投用。新招引落地创新型重大科技项目24 个、百亿项目 1 个,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1 项。环大罗山科创走廊规划发布实施。浙南科技城核心区、温州南湖科创小镇等 12 个重点区块形象初显。乐清、瑞安省级高新区排名分别上升1位和4位,列全省第 6、第 9。(二)狠抓创新大体系建设,创新驱动持续增强。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天津大学温州应急(安全)研究院、四川大学温州鞋革产业研究院等签约落地。与华中科技大学启动新一轮校地合作,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温州分中心正式签约。3 家综合体入选省级综合体名单。科技企业“双倍增”三年行动计划提前完成。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2287 家,累计突破 1 万家;公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631 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400 家。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注册企业 7462 家、全省第 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 59.95%、全省第 1,研发机构设置率达 39.3%、全省第 3。温州高教园区获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温大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获评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温州(嘉定)科创园一期入驻率超 75%;二期已开工建设。共同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重大招才引智活动,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的“三界”融合创新成效逐步

 显现。举办“百名外国专家云签约”活动签约项目数全省第 1。(三)狠抓创新大环境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突破。制定出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科技新政”30 条。在全省各地市中率先启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攻关,紧急实施应急科研攻关项目 19 项。制定出台《全力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十条措施》。提前拨付市区涉企奖补资金超 1.4 亿元、惠及企业 800余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加速。科技市场线上发布技术成果及需求 1017 项,组织网上推介活动 47 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乐清分中心揭牌。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 211.58 亿元。一鸣食品参与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5 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总奖项数、第一单位完成数、一等奖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国率先实施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发行我国首单技术产权资产融资专项计划。率全省之先启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启用温州科技大脑。2021 年,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首位战略,系统提升“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能级,持续放大尖峰引领的“高地效应”、硬核聚才的“引力效应”、产研一体的“裂变效应”、优质生态的“雨林效应”,奋力开创温州科创高地建设新局面!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

 去年以来,在省科技厅的大力关心指导下,余姚市坚持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实施创新引领六项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3.14%,2020 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337.5亿元,增速 17.5%,增速列宁波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71.6%,比上年提高 8.6 个百分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梯次培育,壮大科创“主力军”。实施初创企业“春耕播种”、高新企业“育苗造林”和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三大计划,开展专利企业“选苗”、初创企业“培苗”、规下企业“扶苗”、规上企业“壮苗”、人才项目“引苗”五项行动,着力构建科技型企业全周期梯次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企业从 2017 年的 144 家增加到 294 家,当年净增量是上年的 2.5 倍,完成三年翻番目标。

 (二)精准攻坚,发挥科创“硬核力”。建成投用余姚科技大市场,并实行人才超市、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余姚专窗一体运作,建立网上人才库、成果库、资源库、需求库“四库”平台。开展企业“卡脖子”技术攻坚,共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4 项、宁波 2025专项 24 项,江丰电子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制备技术及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公示。

 (三)产业覆盖,建好科创“加速器”。加快培育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光电信息、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累计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 8 家,集聚各类人才 300 多名,引进和孵化创业项目 23 个。深入

 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年行动,按“四有标准”,开展“面上覆盖、点上突破“拉网式”攻坚,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71.2%。

 (四)链式提升,增强科创“粘合度”。聚力打造余姚四大关键产业链,实行“一链一策一方案”集中攻坚,目前已实施重点产业链“短平快”、协同创新项目 138 个,凝练技术攻关项目 29 个。推进“一链一平台”建设,中意宁波生态园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光电小镇聚焦光电信息产业,机器人智谷小镇重点集聚机器人本体和智能装备产业,电子金属材料产业园正在规划选址,这些平台都将同步谋划建设行业性科技创新中心。

 (五)要素集聚,营造科创“好生态”。坚持“资金稳链”,修订姚创贷、创新券管理办法,成立创投、股权等基金 15 个,有 20 余家市内企业获得投资。坚持“人才强链”,依托人才创业园,建设“院士之家”,形成高层次人才产业加速中心,定期举办“河姆智谷”人才科技洽谈会,持续实施“4 个 500 万”支持“姚江英才”创业计划,累计支持创业项目 77 个,已培育高新企业 16 家。坚持“服务补链”,为高层次人才企业设立助创专员、法务专员、财务专员,持续推进“四送一增强”服务企业行动,累计解决企业科技创新诉求 30 多个。

 迈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准确把握新机遇新挑战,系统谋划新思路新举措,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关键技术揭榜攻关、科技企

 业梯次培育、高端人才项目招引”上谋求新的突破,倾力打造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区,为浙江打造“三大科创高地”作出更多余姚贡献!

 全省科技工作会 议交流发言

 百年红船,精神永恒。嘉兴南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 2019 年度高新区评价中,综合排名全省第五、创建高新区第一,获得全省高新园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荣誉,奋力书写了“重要窗口”的“南湖答卷”。

 “十三五”末,南湖高新区交出了蝶变跃升的高分报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385 亿元,R&D 经费支出占高新区 GDP 的比重超过 10%;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为“双核”的“2+6”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嘉兴南湖微电子产业平台入列第二批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微电子和生命健康主导产业的集聚度和显示度极大增强。认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2 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9 家,省级研发中心 40 家,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 148 人,聚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30 家,自主培育主板上市企业 4 家。

 五年来,狠抓创新平台打造。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为“双核”,构建了“2+6”创新平台体系。以高

 新区为核心,成功创建全省第二个外国高端人才创新集聚区,建成嘉兴市首批院士之家。依托高新区,南湖区入列中国创新百强区。着力构建创新服务综合体体系,打造科创平台引育“南湖模式”。

 五年来,狠抓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 286 亿元增加到 385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比从 81%提升到 8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 33 家增加到 130 家,五年增长 293%。R&D 经费支出五年增长 178%。2020 年全区万人发明专利较 2015 年翻两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分别达到 2015 年的 4.2倍、4.6 倍。

 五年来,狠抓科技项目攻关。开展“百家研发机构建设”专项行动,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同比增长 63.6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 80%,研发机构设置率达到 60%,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以斯达半导体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企业发展迅猛,日渐成为业内龙头企业。

 五年来,狠抓创新生态营造。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省率先建立“一院一园一基金”模式。双创基地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建立全球科创路演中心,先行先试长三角区域双创券通用通兑。全省首创“人才 e 点通”服务云平台,实现 36 个事项“一码通办”,人才创业创新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走在前列。成功创建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十四五”开局之年,南湖高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加快推动本次会议精神落实落地,持续抓好创新平台、企业主体、科技攻关和创新生态四方面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核心创新指标实现 “五倍增”:R&D 经费支出从 16亿元增长到 33 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 130 家增长到 300 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从 25 亿元增长到 65 亿元;规上工业产值从 448 亿元增长到 1100 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 385 亿元增长到 950 亿元以上。一是加快创新平台打造,充分发挥清华长三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标准推进“新两院”建设,推动更多高能级平台落地生根,不断完善“2+2+X”科创平台布局。二是加快企业主体培育,持续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三个全覆盖”,加快主导产业企业研究院建设,培育更多省级以上首台套。三是加快科技攻关落地,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力争在功率半导体、靶向精准治疗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四是加快创新生态营造,更大力度引育高层次人才,深化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行“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模式,实现“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更加高效协同联动。

推荐访问:工作会议 全省 发言 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4篇) 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发言材料